心理学专家论如何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救援机制

大学阶段是种种人生压力相对集中的阶段。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人格的自我中心,后果多指向内部,极端的就出现自杀、自残等。
  记者:毫无疑问,大学阶段是种种人生压力相对集中的阶段,来自学业、人际关系、就业及感情诸多方面。那么,您认为,由此会诱发大学生哪些心理问题?
  方俐洛:确实,大学阶段承受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。其心理问题表现为人格的自我中心,容易变得孤僻、内向和脱离群体,易于沉迷网络、录像等。这种人格禁不起挫折,报复心强。据我们调查,1/4—1/3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。
  申继亮:同学之间的沟通不畅,没有认同感,而大学时期是需要得到认同的。
  蒋奖: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的爆发率。每个班都有一两名学生存在人格缺失,2001年有资料显示中度症状者占大学生人数的10%以上。但像马加爵那样指向外部的还是极少数,更多地会指向内部,如自杀、自残等。
  大一最关键。大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多方面的价值,要敢于承担责任,应该建立一个宿舍、年级、学校、社会的网络管理体系
  记者:置身重重压力包围中,大学生进行自我调适和自我救援是不可或缺的。
  蒋奖:大学的评价体系不再是单一的分数,毕竟学习环境有了很大变化。大一是最困难的时期,处于与父母亲人的心理断乳期。大一没适应好可能四年都不快乐。很多学生会越来越自卑,应该出台一套辅导计划来帮助他们意识到大学和中学的不同。
  记者:马加爵收集了“忍”的字画,说明他意识到自己性格方面的一些问题,但最终却没找到好的解决办法。当心理抑郁到一定程度怎么办?
  方俐洛:自己是无助的,要依靠心理医生。人格形成的关键年龄是3岁、7岁、13岁和18岁,除3岁前在家外,其它都和社会教育有关系。所以教育应切实担负起责任,大学生都应选修心理健康课程。
  车宏生:学会调适自己,适应规则。不能过于以自我为中心,要敢于承担责任。
  蒋奖:善于发现自己多方面的价值,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不失为扭转抑郁状态的途径。如想到自己还可以帮助更无助、更贫困的人,慢慢地就可能拥有一个较为成熟的心态。
  申继亮:一个学生真的压抑了,一件小事会在其自身心理不断放大。对此,首先要想到找心理医生,不要积怨。应该建立一个宿舍、年级、学校、社会的网络管理体系。
  记者:如果看不到压抑的现实有改变的迹象,毁灭或自毁就是必然的?
  蒋奖:这时来自同学间的帮助非常重要。班主任和辅导员也应更关注这些同学。但现在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没有心理健康知识,也就谈不上帮助别人。
  樊富珉:我们不能保证每个孩子都拥有健康的成长环境,那些成长背景欠佳的学生尤其需要关注。在一定的环境下,极度自卑的学生会用超常态的方式来表现自尊。
  同学之间应该尊重差异,学会欣赏独特性。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人和谐相处。当个体在群体中受到孤立、排挤和歧视时,行为容易冲动
  记者:马加爵说自己努力想和周围的同学处好关系,但多遭遇嘲笑和冷漠,如何尊重自己不喜欢的人并与之相处?选择不接触或躲避?
  申继亮:不少国家不提倡特殊教育,而提倡全纳教育,即个体间无优劣之分,只是个性差异而已。这种基本的教育理念应贯彻。当个体在群体中受到孤立、排挤和歧视时,则容易行为冲动。同学之间躲避不是办法。
  樊富珉:相互之间应该学会欣赏独特性。
  记者:关心人、尊重人是大学生最基本的素养,同学之间应该努力做到让强者有心,弱者有力。
  邹泓:冷漠和敌意让人产生逃避感。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人和谐相处。社会是多元的,要学会尊重差异。这种观念要从小教育、渗透。当然,如缺乏这样的教育,一旦碰到不如意,反社会性就会增强。

 

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。

查看更多: 心理学专家论如何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救援机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