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-06-28 10:30:00
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。考古发现,早在新石器时代,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用野果和兽奶经自然发酵而造酒。随着农业文明的出现,人们逐渐掌握了以谷物、葡萄等为原料酿酒的技术,从此酒便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与人类历史相得益彰。
一、适度饮酒有益健康
酒是白酒、黄酒、啤酒、葡萄酒及含酒精饮料的总称。早在几千年前,人们就认识到,适度饮酒不仅能强身健体,还可以却病除邪。《汉书·食货志》中就有“酒为诸药之长”的说法。酒在医学上的应用是祖国传统医药学的一大发明,古文中的“醫”字从酉(即酒),是由酒能治病演化而来的。几个世纪前,饮酒疗法是治疗心绞痛的主要方法。在激素被发明之前,酒饮料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药物,即使现在葡萄酒疗法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辅助手段。美国和日本的医学研究人员在十几年前就已发现,少量饮酒能使血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升高,有利于将胆固醇转移和纤维蛋白溶解,从而减少血小板聚集,促进血液循环流畅,减少血栓形成。
都市人和白领阶层对葡萄酒十分钟爱。不仅由于葡萄酒华贵、典雅、浪漫,还因为葡萄酒含丰富的烟酸和肌醇,能有效地清除体内自由基、降低血脂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红葡萄酒含有一种叫槲皮酮的植物色素,是一种强抗氧化剂和良好的血小板抑制剂,能保持血管的弹性与畅通。
啤酒颇受人们青睐,其主要原料是大麦芽和啤酒花,在《本草纲目》中二者均可入药,能治食积不消、脘腹胀满和消化不良等症。现代科学实验表明,哺乳期的妇女适量饮用啤酒可增加乳汁的分泌量。在英国、美国的一些妇产科医院里,产妇总要常规饮用一定量的啤酒以增加母体的营养,提高泌乳量。临床试验表明,适量饮用啤酒对高血压、心脏病、青光眼、结核病可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。
白酒在不同阶层中都有大量的消费群,其主要成分酒精是一种神经麻醉剂,它对神经系统的作用特点是:低剂量时兴奋,高剂量则抑制。酒精具有良好的扩张血管作用,能改善微循环,加速营养物质的运输及代谢废物的排泄。近来有研究表明酒精还可以减少胆石的发生。人在适量饮酒后往往能够振奋精神,消除抑郁,调节心理状态,有益身心健康。因为饮者众多而造就了丰富的“酒文化”。
二、酒是双刃剑,过量饮酒有害健康
古人对酒的两面性早有认识,《饮膳正要》中有“酒味苦甘辛,大热有毒,主行药势,杀百邪,去恶气,通血脉,厚胃肠,消忧愁。少饮尤佳,多饮伤神损寿,易人本性,其毒甚也”;《本草纲目》中也记载“少饮有通脉之功,久饮有伤神损寿之弊”。长期过量饮酒的人常常会出现一系列身体不适的症状:皮肤粗糙、干燥、瘙痒,脸上经常冒出小痘痘、咽喉红肿、声音嘶哑、眼睛干涩、失眠、腹痛、腹胀、大便不正常等,临床上统称“饮酒综合征”。
其实,过量饮酒对身体造成的损害远不止这些。酒精对肝的损害最大,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“酒精性肝病”,即轻度酒精性肝损伤、酒精性肝炎、酒精性脂肪肝、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。据上海环境经济研究所灾害预防研究室的一项科研报告披露:近7年间,因大量饮酒造成酒精中毒的患者上升了28.5倍,死亡人数上升了30.6倍!酒精性肝病患者感染乙肝病毒的概率很大,约为8.9%。因此在2002年2月召开的第三届国际肝炎及肝病学研讨会上,专家们郑重宣布:在我国,随着嗜酒人口的逐年增加,酒精性肝病已经成为肝病中的第2号角色,仅次于甲肝、乙肝等病毒性肝炎。更为不幸的是,由于种种原因,在嗜酒人群及酒精依赖者中青少年所占比例逐年攀升,已经成为酒精消耗的主力军。为此社会学家和医学工作者忧心忡忡,向全社会普及宣传科学饮酒知识已势在必行。
此外,过量饮酒还可以直接导致急、慢性胰腺炎、继发性糖尿病、心血管纤维化、脑中风、脑萎缩、急慢性糜烂性胃炎、胃溃疡、十二指肠溃疡、高尿酸血症、痛风及高脂血症、股骨头坏死及神经系统的损害等等。酒精能干扰男性精子的生成及活性,孕妇在妊娠期饮酒会直接影响胎儿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的发育,直接导致婴儿智力低下或畸形。我们也经常耳闻目睹由酗酒导致的人间悲剧:酒精中毒、车祸、暴力、家庭不和、婚姻破裂、社会风气败坏、党政官员腐败等。由此可见,在现实生活中准确把握饮酒的“度”多么重要。
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。
查看更多: 科学饮酒,您知道多少